第一百零五章 合理战术:大踏步前进,大踏步后退 (第2/2页)
「明公,胜机在何处?」王期听得入神,遂问道。
陶侃没有明说,只道:「致人而不致于人,天时地利人和,已道尽矣。」
说罢,便转身离开,声音还远远飘来:「让陈修撤兵。汝南没甚意思,
邵贼完全不为所动。」
王期下意识应了一声,眼神之中颇多茫然。
周抚则暗中寻思,到最后怕是还要按照最初的方略打,朝命可违乎?
******
当窦勤带着宋夏的人头返回都县时,守军士气大跌。
黄彪趁机组织大军围攻,黑稍左营一锤定音,攻破城池。
此城攻克后,再无人阻止他们截断沔水了。
其实,也就宋夏当初没再往前走走。如果抵达都县附近,看到梁军在河中下木桩的企图,一定会明白他们的作战意图:他们就是想先吃掉襄阳,稳稳拿下,然后再图其他。
陶侃对安陆易手的判断其实是正确的,那就是一个意外,临时抽调兵马接管,暂时也没有南下的意图。
东路军之外,西路军轻取上黄、乡,主力渡过水,往漳水方向挺进两路大军消息传回的时候,邵慎正在城南岘山外转悠。
昔年羊祜很喜欢登上这座山游玩,如今山上甚至还建有纪念他的庙和碑。
而今时过境迁,岘山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。
崎崛狭窄的山道之上,此刻普梁双方的将士正在奋力搏杀,舍生忘死,
邵慎只略略看了几眼,似乎不是很关心。
叔父是要求以围困为主,但他同时还有一个不便宣之于口的要求,邵慎却是不能不执行。
岘山脚下,黄头军第二营严阵以待,紧紧看着正爆发激烈战斗的岘山。
捉生军两千将士则席地而坐,马匹就放在身侧,也是做好了随时出击的准备。
南阳乐氏的陷阵军两千甲士压在山道正中的土墙后,弓弩齐备,驱赶着一批杂胡仰攻,将山道上的吴兵一点点清除,再度把他们压回了城塞之中。
这是今天最后一次进攻了,如果不克,就鸣金收兵。
多日以来,已经有三千余杂胡死在这一片了,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战死。
攻城、攻山哪有不死人的?老正常了。
至于说逼得人家造反,那就呵呵了,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,甚至于在历史上的南北朝,也一直是这么做的。不然的话,那句「吾今所遣斗兵,尽非我国人」怎么会那么有名?
反呗,人家早就做好你反的准备了。
邵慎转了一圈后,又在数百亲兵的围护下,转到了襄阳城南。
这里立起来很多木杆,每根杆子上都挂着不少人头。
更有数十技艺高超的骑手,手持长矛,挑着战场上割来的晋军将校人头,来回奔驰,大声呼喊
「宋夏已死,贼兵已退。」
「外无援军,内无粮草,不降何待?」
「自缚出降,不失富家翁,迟则玉石俱焚。’
「襄阳非吴地,何必卖命?」
城头偶尔落下几支箭矢,但在一开始吃了点小亏后,骑士们十分机灵,
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距离,直到守军调来的弩机,这才一哄而散。
但消息已经传播出去了·
邓岳站在城头,仔细看着沔水南北密密麻麻的敌营,心一点一点沉了下去。
围城好些天了,梁人除了猛攻岘山之外,基本没什么动作。
都是打老了仗的人,邓岳一看就知道他们打算以围困为主。
围而不攻,也是一种打法,就是比较耗费资粮,但看起来梁人不在乎。
看了南侧之后,邓岳又转到北侧,看向沔水对岸的樊城。
樊城外更是静悄悄,没有一点大战将起的意思,
邓岳不担心樊城被梁军攻破,他担心的是守军士气低落,最终不战而降这并非杞人忧天,因为就连他自己都在怀疑。
梁人真的杀了宋夏吗?援军真的被阻挡于外,进不来了?
他不是看中那点援军,守城兵力还是够的,他看重的是襄樊与外界的联系是否通畅。
如果陶都督真的一直没法杀至城下,那么他们这万余人岂不是死定了?
敌人打都不用打,直接围困到你粮食吃光即可。接下来难道吃人?
当然,也有可能围城大军先吃光粮食,坚持不住撤退了。
或者干脆瘟疫蔓延,士气低落,全军失去战斗力。
又或者他们自己发生内乱,打不下去了。
究竟会怎样,没人知晓。
到目前为止,邓岳还存着几分希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