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四十一节 匹兹堡升级市(加更) (第1/2页)
第一百四十一节 匹兹堡升级市
修建了伊利运河以后,只要独立战争一胜利,纽约必然会迅速崛起,取代费城的经济中心地位。
只是到时候,刚刚成为黄金水道的宾夕法尼亚运河,他的作用估计马上就会被伊利运河所取代。那些宾夕法尼亚运河的投资者,可能因此对自己不满。这些投资者都是康柏在费城政商界的朋友,所以这伊利运河的股份,只能预留一部分内部股票,发放给这些宾夕法尼亚运河的投资者,弥补他们的损失。
不过如果那些资本家为了维护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利益,拒绝投资修建伊利运河,那自己就刚好可以将股票转让给别人。相信等伊利运河修建好后,那些人就会认识到,自己现在给他们内部股票,其实是在给他们好处。只要现在愿意接受股票的,以后和自己的关系肯定就会更加密切。
修建伊利运河,康柏还有一个战略考量,就是奥尔巴尼。
历史上修建这条运河的时候,还没有使用炸药,而且考虑到民力,动用的人收比较少,修建强度很弱,但现在有了自己的运河公司统筹规划,再加上安全炸药和苦味酸开路,康柏相信这条运河可以比历史上八年的修筑工期,提前一半时间完成。
如果独立战争还是要打那么八年时间,那等到解决完南方再解决北方的奥尔巴尼,这条运河早已经能投入使用了。到时候从伊利湖派一支内河舰队,水陆配合,绝对能轻取被柏高英占领的奥尔巴尼。
当然,康柏相信,随着自己加入独立战争,这场战争应该能在三四年内结束。要真还是像原来那样,仅仅两三万英军,就持续打上八年,那自己也太没用了。
随后的几天时间,派瑞克忙着召开新议会的事情,而康柏也就在忙着发行股票的事情。
股票并不是新的事物,伦敦已经有非常正规的股票交易所,在美国成立之前,也已经有非正式的股权交易行为。所以一听说康柏要成立新的运河公司,发行运河股票,那些还留在匹兹堡的大富豪们,立刻蜂拥到康柏的匹兹堡交易中心,想优先购买部分股票。
康柏却并不着急,他还准备等新议会召开。立法制定了相关法律,才发行正式的股票,甚至是建立正规的股票交易中心。
在这期间,康柏也顺便去绯红庄园那边视察了一下。
现在那座“白宫”主体已经建设的差不多了,只需要完成园林建设,内部生活用品、奢侈品安装等工作,就可以马上入住。康柏一眼看到这座白色的乡村建筑,就有一种很爽快的感觉。
自然,和谐,简单,这算是真正的居家式建筑。他当即下令让乔纳森加快建设进度,争取今年的圣诞节,就在新落成的“白宫”里过。
另外钢铁厂和造船厂的发展速度也很快,钢铁厂在宾夕法尼亚运河竣工以后,并没有减少生产,反而快速的上马了第二个厂址,现在已经开始投产。
随着钢铁产量的增加,炼钢技术的成熟,康柏其实已经有了大规模制造钢轨的能力。只是面对是不是要开展蒸汽机车的研究,康柏反而犹豫了。
现在最新式的蒸汽机船,不管是作为动力的蒸汽机,还是船本身,制造技术度都已经非常成熟。客船、拖船、高速货船等三大类,不仅仅满足自己船队的需求,还接受费城、路易斯安那等地的订单。
康柏看过用在轮船上的蒸汽机,知道用到火车上已经没大问题,只是速度和效率存在一些问题罢了。但从现在轮船应用的范围上来说,却远比火车应用的要广,要方便,铺设一条铁路的时间,在河道密布的匹兹堡地区,并不比修建一条运河的时间短,而从建设成本来说,却远比运河要高。
让维埃里这么一个蒸汽机专家,把有限的时间,投入到研制新蒸汽机车的全新领域上来,也不见得会是一个合理的安排。
犹豫再三,康柏决定放弃原来那个几年内就大规模修建铁路的计划。目前只在绯红庄园和匹兹堡市中心修建一条实验性铁路,专门用于试验研究出来的新型蒸汽机车。而蒸汽机车的研究,也将不会由维埃里来负责,只要交给几个年青好学的费城学院学生来做就行。
费城学院自从基本迁移到匹兹堡的新校址后,很多学生已经和匹兹堡镇有了非常密切的联系,毕业后在匹兹堡工作,平常也参与匹兹堡的社会学习研究。只是在费城战役胜利后,很多人都准备返回费城了。
康柏看看其中不少人愿意留下来,匹兹堡自己的大学架构已经可以建立,也就没有强求其他人,给予他们大量的援助,给自己未来的匹兹堡大学留下一个兄弟学校后后,就放任那些精英学生返回费城。
但不少工科类的学生,对匹兹堡的蒸汽机技术和轮船制造技术非常有兴趣,很多人都选择了留下来,加入了维埃里的试验室,参与新型蒸汽机的研制和新型轮船的设计。据说还有不少大学舌生,已经跑到新奥尔良,去参加哪个蒸汽机军舰的建造去了。
而有关蒸汽机军舰的研究,新奥尔良也有消息传来。第一艘试验性的蒸汽机军舰,已经完成了改装,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下水试航了。全新制造的蒸汽机军舰,也已经开始铺设龙骨,估计现在差不多也应该下水了。
康柏得到这些消息,只能感慨在这个时代,蒸汽机的研究,确实是最大的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的动力。
整个工厂区,现在已经越来越热闹。就连炼焦厂,也表现得非常正规划,一排排炼焦炉,就像是一个个灯笼一样竖在那儿。工人操作起来,已经非常熟练,出产焦炭的效率大增。只是满场的乌烟瘴气,很有点二十世纪初工厂的感觉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